大学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同时,创造新的知识和产生优秀的学术成果也是大学的重要使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近十年的诺贝尔奖自然科学获奖者约85%来自大学,近10届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大学教授占比近55%,这些数据反映了无论在国际还是在国内,大学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特别是产生重大科研成果的主体。吉林大学具有既重视立德树人也强调科学研究的治校传统,产生了一批严谨求实、执着创新的学术大家,取得了一批“顶天立地”的高水平研究成果。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了科技创新要坚持“四个面向”,发起了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动员令。如何交上一份让党、国家和人民满意的答卷是我们大学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增强创新意识,做有品位的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贵在创新,依据研究属性不同,创新具有不同类型:原始创新、前沿创新、技术创新、集成创新、应用创新等等。无论何种属性的创新,都需要创新主体具有创新意识、提出创新思想、进行创新实践、产生创新成果。创新意识是科学创新活动的前提,研究者要自觉增强创新意识,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追逐热点,要独立思考、敢为人先、独辟蹊径,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深刻的洞悉、丰富的想象、缜密的思考和具体的实践,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吉大电子学院的创始人高鼎三院士,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敏锐地洞察到半导体器件的重要性,在国内率先研制出大功率锗整流器和点接触锗二极管,拉开了我国半导体器件研究的序幕。这种创新意识和精神在新一代青年学者中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国家杰出科学基金获得者、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峰教授,利用在电子学院本科和博士期间打下的坚实物理和器件基础,结合自身在有机光电学领域多年的研究实践,提出并验证了双线态激子发光的有机电致发光新概念,突破了有机电致发光材料闭壳分子的局限,开辟了自由基开壳分子电致发光的新领域,在有机光电学领域写下了中国学者浓重的一笔。
创新需要品味,品味是对职业的敬畏、对自己的苛求、对同行的尊重,品味也体现研究者的傲骨、坚守、极致和匠人精神。吉林大学的老师应该涵养创新意识,开展有品位的研究,贡献人类、报效国家、服务社会、成就自己。
坚持求实精神,做有意义的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贵在求实求真。求实求真就是追求科学真理,发现真实现象,获取真实数据,揭示科学本质与内涵,进而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并将其用于改造世界,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目标上。求真求实的过程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会遇到诸多的困难和挑战,有些是思想方法的困惑,有些是硬件条件的缺乏,有些是研究团队的短板。但不管遇到何种情况,处于何种境遇,只要求真求实初心不改,就会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最终达至科学真理的彼岸。
吉林大学具有求真求实的学术传统,唐敖庆老校长就是求真求实的典范。1986年,唐敖庆先生卸任校长,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在繁忙的管理工作之余,他仍然坚持开展高分子固化理论与标度的研究。五年间,他在北京给他的合作者和博士研究生写了104封亲笔信,讨论研究的进展和所遇到的难题。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唐敖庆先生就用动力学无规支化理论得到了溶胶凝胶分配公式,他想在此基础上得到高分子固化理论。但在处理内环化Aa交链问题时,唐先生发现了以前工作的不足。他在给自己合作者的信中写道:“关于内环化Aa交链问题,我发现以往推导有错误,这个问题我在西德访问时已有所察觉,接读你们的来信,问题更明确了,我重新推导公式,附在后面,请泽生同志做些具体计算,加以验证,看是否正确。”(转引自《高山仰止》—唐敖庆和他的弟子们》,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版,第161页)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唐先生在学问上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是吾辈为人为学的楷模,是吉林大学应该珍视和传承的治学品格和精神财富。
电子学院已故著名光电子学家刘式墉教授也是求真求实的好老师,刘老师是电子学院的创院元老和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他在集成电路、半导体激光器、集成光电子学和有机光电子学等方面取得突出的研究成果。他不仅思想活跃、治学严谨、求真求实,而且对年轻教师和学生言传身教,每当年轻教师和研究生汇报科研工作,刘老师都会追问实验的细节和实验现象的物理本质,被问住的年轻老师和研究生当时觉得很没面子、下不了台,但是,他们冷静之后会感觉这种求真求实的学风至关重要,并以此严格要求自己,进而传授给自己的学生,逐渐形成了严谨求实的组风、室风和院风,薪火相传,延绵不断。
坚守学术诚信,做令人信服的好学者
学术诚信是学术的生命,也是学者的生命。学术不端或学术失范,不仅破坏了学术共同体的风气,导致不正之风的盛行,也会误导和干扰其他学者的研究。如果基于虚假数据的论文得以发表,同行学者会跟踪、重复和验证这些结果,在没有得到相同或相近结果的时候,同行学者首先会怀疑自己的实验方法或实验细节出现问题,从而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和资源去重复实验,造成大量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对同行学者是一种直接的损害。因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老师的基本要求和职业底线。
近年来,评价标准的异化倾向导致了浮躁之风。以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为目标,紧跟热点,频繁切换研究方向,不对实验现象进行深入探究,不挖掘所蕴含的科学本质和内涵,研究缺乏深度和系统性,也是急需破除的不良风气。我每年都会花较多精力为一些教师修改项目申请书,大部分申请书立意新颖,具有创新性,关键科学问题凝练准确,研究内容和方案具体可行。申请书撰写认真,能用准确的语言和严密的逻辑去表达论证所要开展的研究。但也有一些教师的项目书与所发表的研究论文水平形成反差。究其原因,是这些教师只关注研究的表象,疏于对自身研究内涵的追问和思考,缺乏对本领域发展趋势的深刻洞悉和理解。追求科学真理、开展创新研究,与教书育人一样,是一项神圣而崇高的事业,也是大学的重要使命。我们应该涵养创新意识,坚持求实精神,坚守学术诚信,做一名有品味、有风骨、有底线的好老师。
(作者:卢革宇,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师德与学风建设系列文章:
校长张希:关于师德与学风建设的一点思考
以德育德,求真创新——在吉林大学2020年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求实求真 追求卓越 ——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致辞
校长张希:研学融合实践
刘中树教授:营造优良校风学风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迟宝荣教授:德者师之魂 教师身教胜于言教
孙正聿教授:以科研支撑教学,用理论铸魂育人
张汉壮教授:深化课程建设 践行育人使命
蔡立东教授:屏蔽小我 跨越本我 铸就大我
任露泉院士:师德涵养在于求真 学风养成在于求实
韩喜平教授:做有高尚师德和责任担当的新时代教师
吉林大学举行师德与学风建设专题教育报告会
姜启川教授:履行好一名人民教师的使命和责任
吉林大学举行“吉林大学教师岗前培训暨师德与学风建设”专题教育报告会
吉林大学举行“教师岗前培训暨师德与学风建设”专题教育第三场报告会 张汉壮教授作题为“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报告
魏存成教授: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